中国精神卫生调查《2022年中国抑郁症蓝皮书》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国家的根本大计。”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浙江省委会主委葛明华表示,我国在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协作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谈及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葛明华认为,主要是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认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家校社合作,心理健康专业人才支撑,部门合作体系闭环联动等方面存在不足。
葛明华建议,要完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明确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责任体系,明确教育培训、监测预警、帮扶助困、干预调适、治疗跟踪的“五道防线”防范体系。构建心理健康护航工作闭环。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构建专人专管的信息互通机制,形成“智能分析-智能交办-智能处置”工作闭环。
葛明华还提出,完善全流程心理干预机制。将心理健康筛查纳入中小学学生体检项目,建立动态追踪式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危机动态管理平台,针对高危案例制定“一对一”帮扶方案。畅通转介转诊机制。建立学校和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协调机制,畅通转诊反馈通道,对高危学生定期进行评估和干预。
对于心理健康专业人才支撑不足的问题,葛明华建议,要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置。按照师生比1:1000(不足千人按千人计)的要求,争取2025年所有中小学配足专职心理教师,相关指标纳入文明校园创建的前置条件。同时要加快精神卫生人才储备。加快临床心理科和儿童心理科建设和专科医师培养,校内配置心理测量软件、心理咨询室,参照城市医疗资源下沉模式激励心理医生进驻中小学校,培训教职工,开展现场心理咨询和治疗。
此外,葛明华还建议在氛围营造方面做出努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制定发放《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推广“数字家长学校积分制”,引导家长正视儿童心理问题,提高家长和青少年心理危机应对水平,着力构建和谐家庭教育氛围。完善精神心理疾病诊断标准。专设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诊断篇章,最大程度规避就诊儿童青少年心理抵抗,保护成长机会。营造“减负提质”教育生态。大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开足体育课、丰富艺术课、强化劳动课,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强身健心”。
文章二维码
农工党中央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农工党中央”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农工党中央和农工党中央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如有需要链接转载或其它 方式调用者,请注明摘自“农工党中央网站”或相关字样。
②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农工党中央”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和促进交流之目的,不代表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我们不作任何承诺保证,不承担任何的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农工党中央",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